桐城市文物保護單位方守敦墓 全媒體記者 黃有安 攝
1939年,陳獨秀的人生是灰色的。一個貧病交加的高血壓病人,住在年久失修、潮濕冷清的偏遠角落,還要時常應付國民黨特務的種種監視……當然,熟知歷史的我們都知道,身居顯位、錦衣玉食對于他這樣的人物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只不過需要通過兩個字的阻攔:氣節。當然,我們也知道,他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這一年,有一位愛國者去世。對逝者的不舍與自己遭遇的困厄編織在一起,讓仲甫先生寫下這樣的挽聯:“先生已死無鄉長,小子偷生亦病夫”。
眾所周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被陳獨秀稱為“先生”的。先生,字面意思就是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這里的意思,則是年長有學問的人。這個意思大抵上出自《孟子》:“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對這本書研究頗深的東漢官員趙岐有注:“學士年長者,故謂之先生?!?/p>
這位“先生”就是方守敦。將方守敦視為先生的,當然也不只是陳獨秀。朱光潛在《答〈中國作家筆名探源〉編輯》一文中回憶說:“我在香港大學梅舍小書齋里壁上掛著請鄉先輩方槃君(常季)先生替我寫的‘恒恬誠勇’四個大字,也多少說明‘實的理想’”。
送“恒恬誠勇”四個大字給朱光潛的這位方槃君先生又是誰呢?恭喜您,都學會搶答了!對了,又是方守敦!
方守敦,字常季,號槃君,桐城人。他出生于1865年,也就是清同治四年,那時節,曾國藩還在倒騰洋務運動,辦江南制造總局呢。說起曾國藩,方守敦也和他有關系:曾國藩曾想禮聘方守敦之父方宗誠為幕府,被方宗誠回絕了;后來,曾國藩來安慶,召他修《兩江忠義錄》,方宗誠卻答應了。
由此不難看出,方宗誠屬于典型的有氣節的文人。如此好家風顯然傳給了方守敦。方守敦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愛國者,綜合起來可以稱其為愛國詩人。方先生一生詩作頗多,我們不妨一起來學習一下其中的兩首,雖不一定是他寫得最好的詩,但很有代表性。
年輕時,他曾有著教育興國的夢想。1902年,隨吳汝綸東渡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后,襄助吳汝綸創辦了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學校桐城中學堂。學校初辦缺乏資金,他甚至將自家的房子用作辦學。1904年后,又與李光炯、鄧繩侯等創辦蕪湖安徽公學。就在這一年秋天,他在與李光炯在江邊上喝酒時,寫了這樣一首詩:
曲突徙薪真過計,不知非笑客何來。江湖雙影幾千里,風雨同心三百杯。杳冥云容山鬼泣,迢遙蠶路蜀丁開。群公袞袞方酣宴,且愿王郎歌莫哀。這首詩一開始就是一個典故。曲突徙薪的字面意思:曲,彎曲;突,煙囪;徙,遷移;薪,柴火;綜合來看,就是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避免火災。這一典故最早出自《漢書·霍光傳》。為避湊字數之嫌,就不引用原文了。我們只需要知道,這個成語有“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的意思。而方守敦則對此進行了否定,直接說,曲突徙薪屬于多余的考慮??雌饋?,這位已經40歲的方先生,對于未知的未來,依然懷有美好的期待。
最后一句還有一個典故?!巴趵筛枘А背鲎远鸥Φ摹抖谈栊匈浲趵伤局薄?。那是一首鼓勵朋友的詩,大致意思是:小王啊,你這種人才到新崗位上好好干,前途還是很光明的,不像我們年紀大了沒用了。由此不難看出,方先生這首詩,有著朋友之間相互鼓勵的意思。畢竟,他和李先生是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兩人都是一心撲在教育興國事業上的教育家。至于哪位酒量更好,那就不好說了。
方守敦教育興國的路子是沒錯的。不過很可惜,無論是大清朝廷,還是南京國民政府,都沒有讓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意愿和能力。尤其是日寇的暴行和國民黨政府的無能,讓這位教育家晚年常常處于出離憤怒之中。
1938年冬,在日寇第二次在桐城殘暴劫掠一番離開后,國民黨當局做出一個決定:為了防止日寇再次占領桐城城池,并利用城墻堅守,決定先自己把城墻拆掉。六里周長桐城古城墻最終于1939年被拆除,此時方守敦已經75歲了。這件事可把方老先生氣壞了,憤然作詩一首:
無端桑海恨難鋤,忍矣堅城頓毀除。豎子軍謀胡出此,名邦形勝本何如。盛吳偉績隳真易,蛇豕妖氛慘豈舒。四百年間大變革,傷心青史不堪書。這首詩想表達的意思,方老在序里已經寫得很清楚了,我們就偷個懶直接引用:“桐城建城自明萬歷四年,為鄉賢盛侍郎汝謙、吳布政一介二公所經營創造,十馀年始告成,堅固壯觀,巍然為皖省列城之冠,保障人民防變亂者將四百年。今以倭寇之難,當局主事者恐寇重來據守,不易攻克,而先自撤之。于是事將興時,徵役萬眾,鹵莽驅迫,紛擾不顧一切,人人怨咨嗟惜,一月遂撤畢,此可為痛哭者也。吾桐形勢,在城外求雨頂。得求雨頂,施以猛烈攻具,城自不能守,不得而為寇得,吾亦難迫近奮擊,所爭在山,勝敗之數,無關于城。撤城遂能卻敵哉?視今寇據處,多無城也。庸怯無識,國先自伐,妄為如此,民奈之何!時民國二十八年,撤城之縣長羅成均,廣西人?!?/p>
顯然,在方老的眼里,國民黨當局某些官員就是一幫“豎子”“蛇豕”。不過我們也要為羅成均說句公道話,這么大的事,未必就是他一個縣長就能決定的,大抵上屬于背黑鍋的。另外,這位羅縣長,其實是傾向于抗日。當然,方老也沒有評價羅成均,只是記錄一下歷史而已。
就在這一年,方守敦去世。這位愛國者終究沒有見到中國人民“凈掃欃槍氣吐胸”的一天。這句也是出自方老的詩作。(“欃[chán]槍”是彗星的別名。古人認為彗星是兇星,這從“掃把星”這個別名就能看出來。由此,欃槍也指邪惡勢力,在這里顯然指的是日本鬼子。)當然,我們最終還是勝利了。他的家人在掃墓時,一定會將這個消息告訴他吧。
保護人講文物:
“方守敦墓屬于名人墓葬,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2011年,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方守敦墓為桐城市文物保護單位?!?2月14日,桐城市呂亭鎮文化站站長楊俊介紹,方守敦墓位于呂亭鎮洪橋村葉畈村民組方家墳山上。墓地坐北朝南,前臨村莊,后倚青山。墓區以墓冢為中心,冢后半環片石壘砌墓壙,壙中立碑,冢前為祭臺、拜臺。方守敦墓附葬其長孫方瑋德。
方守敦,教育家、詩人、書法家,清末民國桐城人。其父方宗誠,官棗強縣令,是桐城派代表作家,有《柏堂全書》行世。其兄方守彝,清末民初詩人。方守敦幼承父兄之教,學業益進,壯年追隨吳汝綸致力維新,襄助創辦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學堂桐城中學。中年以后專攻書法詩學,熱心鄉邦文教,獎掖后進。晚年痛憤日寇侵略,贊頌學生愛國運動,支持子弟參加救亡抗戰。有《凌寒吟稿》傳世。方瑋德,新月派代表詩人。其詩作曾受到聞一多、徐志摩的贊賞。著有《瑋德詩集》《秋夜蕩歌》《丁香花詩集》等。(全媒體記者 何飛 通訊員 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