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蘆葦叢底下過去有個龍潭,深達十米,底下有三個泉眼,歷史上從未枯竭過,這一帶的村民吃水都取自于這里?!笨壮擎傑S進村離任老支部徐慶紅充滿感情的介紹。
“龍潭”在躍進村龍井村民組,又稱“龍井”,龍井村民組因“龍井”而得名。龍潭現呈三角形,面積約三分地大,里面因多年淤泥沉積又因飛鳥經過而滋生蘆葦。春日里,青綠色的蘆葦讓昔日“龍潭”愈發的青蔥與秀氣。
孔城鎮躍進村與樅陽麒麟鎮交界,有多個村莊為兩鎮村民混雜居住,“同飲一潭水”,彼此有很深的感情。龍井村民組村民介紹,據老輩人口傳,龍潭在舊時干旱之年救過很多村民的“性命”。1934年,桐(含現今樅陽)廬一帶出現嚴重干旱,大塘小塘盡干枯,惟龍潭泉源不竭。這一帶方圓五里的村民(包括現今的麒麟鎮村民)都前來這里擔水吃用,因龍潭較大,水面離地面表層有6—7米之深,村民一般都沿“之”字形路下潭舀水。
原桐城中華職校董事長、今年八十多歲的徐智明老人即為龍井村民組人。老人對龍潭記憶很深。據他回憶,在1958年的時候,桐廬一帶再次出現嚴重干旱,在次年亦即1959年時,當時村里組織對龍潭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清淤,運用杠桿原理,用桶將淤泥吊出。后出現嚴重干旱時,前來龍潭取水群眾過多,為避免過度取水使龍潭枯竭,也為避免群眾因搶擠發生斗毆,當時的地方政府采取印發水票的方式讓村民有序取水。龍潭大旱之年功不可沒,據估計讓周邊約5000名群眾度過水荒。
躍進村境內有古驛站八角亭、還曾經是宋金以及太平天國與清軍鏖戰的古戰場。該村生態良好,為全國林木交易市場。近年來躍進村利用生態與歷史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旅游。
現場可見,離龍潭約50米有面積40畝的葡萄園,目前青綠色如瑪瑙的小葡萄已經成串吊掛架上。躍進村將組織清理龍潭,打造龍潭景點,將林木市場、八角亭、葡萄園與龍潭串點連線,助推鄉村旅游更進一步,讓鄉村振興愈發的紅火。(吳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