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系“八仙”之一,傳說甚眾,她與桐城亦有著深長的情緣。
唐代開元年間,名僧大同禪師來桐城龍眠山投子寺布道講經說法,一只母鹿常伴隨左右而不離,尤喜飲禪師溲溺,奇矣!幾度春秋,鹿產一肉球,裂開內有一女嬰,妙哉!禪師普渡眾生,十分愛憐,收而育之。轉眼十二載,而她不甘山門寂寞,避師與牧童村姑嬉戲,禪師令其下山,并叮囑再三:“遇柴則止,遇何則歸。”女孩遵師囑,沿山而行,至柴巷口見有何姓人家,悟師囑,遂棲之,以何為姓焉。而此處系一山腳長崗,無塘無壩,飲水都需到里許外的龍眠河去取,且又處龍眠山入城的道中,是山民挑柴買米必經之地,故謂之柴巷口。何女見山民們經此均汗流滿面,干渴難解,經常下河擔水供行人飲用;更思忖此處若能有一泉一井,過往行人就可不干不渴了,甚至夢中都呈現此地泉井突兀見的醉人景象。她想到在大同禪師那里的所見所聞,佛法無邊,善渡眾生。大同禪師所說的《妙善公主得道成觀音》更是令她敬慕不己,妙善公主身在皇門,而不慕榮華富貴,為拯救蒼生疾苦,潛心念佛誦經,苦苦修行,終成正果,成了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
自此以后,她除堅持擔水供行人飲用外,則吃齋念佛,守戒修持。凡事在心志,心堅則志強,終于學佛有成,結出正果,就地涅槃。一縷煙霞騰空而去,其上隱約可見一妙齡女子,而園寂之地卻現清泉一眼,其水甘甜清冽。此事傳開,依泉圈井,井淺泉澈,旋汲旋滿,終年不竭;又井旁建庵。從此,擔柴者,行路者……都惦記著何女的獻身化泉、為民濟世的功德,井曰“仙姑井”,庵名“仙姑庵”,何女遂成了“何仙姑”,喬列“八仙”之中。仙姑井、仙姑庵今存且修茸,庵門和大雄寶殿分別有聯曰:“佛陀法力善度一切輪回:仙姑井水惠澤眾生因果。”、“佛日西懸光照萬戶,蓮華妙法普渡眾生。”“井水位高,任君舉手;仙姑身轉,勸你回頭。”等,這些聯語出自何人之手已無從考查,然甚為得體,何仙姑與桐城的深長情緣恰在其中?,F游人不絕,來仙姑井汲水飲濯,進仙姑庵祝福上香,緬懷何仙姑濟世為民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