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次學到的知識,都是保護孩子遠離風險的盔甲”、“當孩子不能完整表達時,父母應該站出來,阻止旁人對孩子的戲弄行為”、“祖孫三代滾下扶梯,只因做了這件事,帶娃出行一定要注意”……
這是80后媽媽楊華的朋友圈日常,自從生了孩子后,任何與孩子相關的細枝末節都能激起她的緊張情緒,而現在,她的孩子還不滿一歲。
懷孕后不久楊華就辭了職,專心在家休養。她和丈夫都是家里的老大,這個孩子是雙方家庭的第一個孩子,雙方父母也很樂意幫他們照料。但楊華還是堅持自己來帶,盡管這意味著,她回歸職場的日子將會一推再推。
買育兒書籍,聽育兒課程,瀏覽各類育兒公眾號,逛網絡論壇,楊華每天都會接收到無數育兒信息,她看了之后還會發到家庭群,督促所有家庭成員學習。然而即使如此,楊華心頭的焦慮還是不能消散。
孩子再大點還要上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感覺上了一條‘賊船’,停不下來了。”楊華苦笑。
這種焦慮并不屬于她一個人。對于整個80后一代來講,教育焦慮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作為80后的“末尾”,楊華還不能完全理解她的“前輩們”在教育上付出了什么。
時代變了,教育焦慮也以另一種形象進入公共視野。“上海某小學競選家委會堪比競選CEO”、“家長轉發心靈雞湯被踢出家長群”、“老師發信息家長火速點贊”等等新聞也只不過是焦慮的一個注腳。
焦慮背后
從古至今,教育都是值得重視的話題,教育焦慮也不是80后的專屬。只不過,今天的教育焦慮背后還有更多的現實因素。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評論上海家委會事件時曾表示,設立家委會本是學校推進現代治理的舉措之一,是代表受教育者來維護受教育者的權利,拼資源、拼人脈是對家委會的錯誤理解。
這種錯誤理解又豈止在家委會上,學校禁止補課,家長就將孩子送到各類培訓機構;設立微信家長群本是為了便于溝通,最后卻變成家長“獻媚”老師的途徑;說著想讓孩子快樂成長,卻不斷讓孩子奔波于補習班中……
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和并不均衡的教育資源分配,讓家長們原本就不太淡定的心變得愈發焦急起來。從幼兒園開始,每一道當口都伴隨著家長們各種形式的暗暗較勁,不管是自愿還是被迫。
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殷飛曾對媒體表示,要緩解家長的焦慮,則要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豐富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從根本上打破不健康的教育生態。
另一方面,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資源的慢慢均衡,需要反思的還有家長們。教育不是一個修羅場,家長的考慮固然有道理,但也應考慮孩子的想法。隨時繃著神經讓孩子沖刺,也不見得能夠贏得孩子滿意的人生。在焦慮的同時,也該保持一定的理性。
“教育不只是考上名牌大學,而是塑人。”楊華最近也開始準備回去工作,她說,最重要的是家長以身作則,努力工作、學習、生活,這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完)(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