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瞥通訊員 何傳偉攝
桐城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東麓,是安慶市北大門、合肥都市圈南翼門戶城市。近年來,圍繞打造“智造名城”“人文勝地”,桐城把脈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實力和民生福祉雙提升,先后獲“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電商示范百佳縣(市)”等榮譽。
項目引領風頭勁
前,桐城國軒新能源項目日產4萬只方形磷酸鐵鋰電池下線。作為桐城“落地即開工”的試點項目,項目當月談判、月底落戶、8個月建成投產,刷新了“桐城速度”。
桐城工業體系是從小袋子、小刷子、小蓋子起家的。培育“三小”產業,奠定了桐城工業基礎。以安徽金田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綠色包裝產業成長為桐城首位度產業之一,獲評中國民營制造業500強、省民營100強企業,帶領桐城“小袋子”轉型升級,打造出千億綠色包裝產業。
2021年,雙新產業園獲評中國綠色包裝創新試驗區,加速了桐城塑料包裝從“鋪天蓋地”到“頂天立地”的嬗變。桐城市設立包裝產業專項發展資金2000萬元,重點支持包裝產業轉型升級、平臺建設、產學研合作等。對符合要求的重大項目,優先保障土地等要素供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推出符合包裝產業發展需求的信貸產品和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桐城牢固樹立“工業立市”“工業強市”不動搖,持續實施“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推動“桐城制造”向“桐城智造”邁進,夯實工業強市之基。
桐城圍繞補鏈、強鏈、延鏈,實施精準招商,推深做實產業“鏈長制”,現已形成綠色包裝、機電裝備兩大優勢產業,以及醫工醫藥、硅基新材料、生態家紡等特色產業發展體系。桐城國軒新能源項目總投資70億元,年產20GWh的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50億元。節能環保特色產業集群(基地)集聚了中建材新能源、金田新材料等一批龍頭骨干企業,2021年主營業務總收入156.3億元,增長12.8%。同時,積極實行“畝均效益”評價,推動資源要素差別化、市場化配置;大力實施“騰籠換鳥”工程,2021年共清理閑置土地1057畝。
桐城接續出臺穩企惠企政策,推動政產學研深度合作,現有國家級研發平臺5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7個。十年來,桐城工業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規上企業由2012年的200多家增長到399家,戰略性新興企業83家,高新技術企業64家。全市規上企業工業產值從300億元增長到590億元,同比增長了97%。今年上半年,桐城市新簽約項目36個,簽約總投資額154.47億元;實際利用省外資金89.41億元,同比增長12.18%;新入省庫項目36個。
人文興盛正當時
桐城中學120周年校慶,目前正緊鑼密鼓地籌備,金秋十月,桐城將迎來一場人文盛事。桐城面積不過1571平方公里,但稟賦和特質鮮明,有“院士之鄉”的美譽,桐城中學有人才搖籃之稱。從“十一五”開始,桐城就把“人文興市”列入發展戰略,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齊頭并進,推動人文資源在傳承中綻放時代內涵。
多年來,桐城派的山水書寫和文脈傳衍被不斷聚焦。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桐城日益興盛的“人文”為更多的人津津樂道。
桐城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振文化軟實力,一批場館、名人故居得到修繕。走在桐城街頭,安徽中國桐城文化博物館、方以智故居、左忠毅公祠等,無不述說著桐城文化的質地和文脈的延續。正在恢復修繕的六尺巷片區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計劃10月1日開放局部展館,“六尺巷故事”將走出文字,復活在現實中。桐城全域旅游串起了紅色主題游、山水休閑游、文化研學游等精品線路,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目前,全市正在爭創省級文旅名縣(市)、全域旅游示范區,為世人繪就桐城版“詩和遠方”。
“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道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六尺巷》歌曲獲安徽省“五個一工程”獎,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節目,并在央視9套播出。桐城順勢而為,走上前臺“上央視、出風頭”,全方位展示風采。自《六尺巷》歌曲走上央視春晚舞臺后,文都品牌更響亮了。
從桐城走出去的5000余名博士、20位院士是桐城的富礦。桐城積極實施人文招商,加速轉型跨越發展。目前,已有中建材、中核集團、中國中車、中交建等多家央企、國企在桐投資興業,一批批資金、技術、項目加持,整體提升了桐城工業經濟的實力,激發出創造活力。桐城曾獲得安徽省央企合作最佳縣(市)。
民生福祉再提質
近年來,桐城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全方位打造宜居宜業之城,民生福祉再提質。2018年5月自然資源部公布“桐城查明大面積富鋅土壤”后,桐城農業以生態富鋅為新的著力點,由傳統農業向品質效益、綠色健康、功能化方向發展,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一批家庭農場、糧食種植大戶帶動農業產業化、綠色化發展,構筑起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新圖景。桐城小花茶是明清貢品,桐城圍繞“提質創牌增效”,大力推廣山區人均一畝茶。2021年“桐城小花”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全市茶園總面積達到6.6萬畝,總產量650噸,綜合產值10億元,“三品一標”認證面積4.95萬畝,茶農人均茶葉收入超9000元。
以河湖“五清四亂”專項行動為抓手,推進清淤疏浚、修復護岸、清理河道,創建安慶市級幸福河湖142處,多地重現“清江一曲抱村流”的美景。嬉子湖國家濕地公園百鳥翔集、魚躍人歡,菜子湖國控水質斷面水質連續3年達Ⅲ類以上,全市三山三水三田園的地理格局更加靈秀。2021年,桐城市入列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被省政府授予河湖長制工作激勵縣(市)。
引江濟淮工程是全省基礎設施建設“一號工程”,途經桐城6個鎮33個村,全長43公里,目前已基本完工。引江濟淮渠首工程坐落在桐城鱘魚鎮,桐城就此打造渠首特色小鎮,規劃岸線保護利用、堤頂民房遷建和河湖連通工程。新河、復東大橋跨渠飛架,1310戶、19.5萬平方米堤頂民房異地遷建,僅孔城鎮就有1141戶村民結束堤頂住家擔驚受怕的日子,住進框架結構的安置房。桐城抽水蓄能電站道路系統,德上高速、無岳高速范崗、呂亭、孔城、青草互通式立交構筑起更加完善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
五年來,桐城市民生類財政支出216億元,占總支出的85%。新增就業崗位3.6萬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80%,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逐步呈現;獲省雙擁模范城、省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范縣(市)、省食品安全示范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