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全市現轄1個國家級桐城經濟技術開發區,12個鎮、3個街道,196個村民委員會,2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2個鎮分別為:新渡鎮、雙港鎮、青草鎮、范崗鎮、金神鎮、嬉子湖鎮、孔城鎮、呂亭鎮、大關鎮、唐灣鎮、鱘魚鎮、黃甲鎮;3個街道分別為:龍眠街道、文昌街道、龍騰街道。
桐城經濟技術開發區2001年經安徽省政府批準設立,2013年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國家級經開區,定名為“桐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核準面積10平方公里,總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一期11.2平方公里,望溪東路以北3平方公里,和平路以南5.8平方公里),建成面積15.3平方公里,建成率為77%,工業用地占比為65%,工業用地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為352萬元/畝,工業用地產出強度為16.41萬元/畝,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在安徽省國家級開發區排名第六位。桐城經開區先后榮獲“安徽省印刷包裝產業園”“安徽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環保裝備)”“安徽省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安徽省綠色發展試點示范(循環化改造園區)園區”“安徽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代環保產業示范園區”“安徽省央企合作示范基地”“國家級綠色園區”“國家綠色生態園區”等榮譽稱號。2018-2020年連續三年安徽省開發區綜合考評30強,獲安徽省政府通報表彰。
近年來,桐城經開區抓住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期,加強與安徽省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聯動發展,發揮桐城在“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發展中的重要節點作用,全面提升產業轉移承接能力。一大批骨干企業積極與央企等外地大型科技型企業合作,提檔升級步伐不斷加快。目前,已入駐300多家企業,有188家四上企業,其中12家外資企業,53家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86家省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同時,擁有18家上市掛牌企業,3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4個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桐城經開區逐漸形成了印刷包裝、家紡服裝、機械電子、醫藥食品四大特色產業和機電裝備、綠色包裝兩大首位產業。
新渡鎮 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因古時官設渡口于此,故名新渡。全鎮國土面積117平方公里,人口7.1萬人,現轄20個村。206國道、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滬漢電信光纜縱貫其境,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尤為獨特。享有“全國重點鎮”、“全國文明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全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安徽省產業集群專業鎮建設示范點”、“安徽省重點中心鎮”、“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鎮”、“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等諸多殊榮。近年來,新渡鎮緊緊圍繞富民強鎮的奮斗目標,不斷促進鎮域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率先、和諧全面發展。2015年,新渡鎮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949萬元,比去年實績增收1093萬元,同比增長11.1%。其中:國稅收入4657.5萬元,同比增長3.5%;地稅收入6115.9萬元,同比增長16.1%;財政完成175.6萬元。全鎮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81.25億元,同比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8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工業項目投資完成12.7億元,同比增長17.6%。其他經濟指標均居全市前列。
雙港鎮 位于桐城市的東南部,東臨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南與懷寧縣金拱鎮以人形河為界,西面與本市雙新經濟開發區、新渡鎮相連,北面與金神鎮、嬉子湖鎮隔掛車河相望。鎮域面積96平方公里,現轄18個行政村,鎮域總人口5.5萬人。 雙港鎮是桐城的經濟重鎮,是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鎮、省中心建制鎮,2009年被列為安徽省“擴權強鎮”試點鎮。是桐城塑料包裝產業的發祥地,素有“塑料之鄉”、“魚米之鄉”、“教育之鄉”之美譽。 始終堅持工業強鎮不動搖,著力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打造雙港、練潭、華貓、蕭山四大工業集中區,保持經濟平衡較快發展。形成了以醫藥食品包裝、工程塑料、無紡布、機械制造等行業為基礎的產業集群。 鎮內有注冊登記工商企業350余戶,個體工商戶8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2家。2015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47.74億元;全年實現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12.4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234.5萬元。
青草鎮 位于桐城市西南,毗鄰懷寧、潛山兩縣,全鎮總面積170平方公里,轄2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總人口7.4萬余人,是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鎮和安徽省中心建制鎮。青草鎮舊稱青草塥,建鎮歷史400余年,2006年與陶沖鎮合并為青草鎮,鎮內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西鄉文化傳統,匯聚了以三道巖、王屋寺、太平庵為代表的多處自然人文景觀,素來享有“山水青草,夢中江南”之美譽。目前已形成了以衛生勞保制品為龍頭的產業結構,全鎮共有勞保產品生產企業361家,正在積極申報衛生勞保產業集群鎮,打造青草工業品牌。生產各類口罩、勞動防護服和勞保手套等產品,生產的勞保用品占全國市場份額三分之一,成立了勞保協會,對全鎮的勞保用品生產經營進行指導和服務。此外,該鎮擁有各類PVC管、制刷、電機槽楔生產企業。制刷業以普通漆刷和異型刷生產為主,特別是異型刷,產品附加值高,發展前景好。電機槽楔生產原材料在傳統竹木的基礎上引進了絕緣材料一次成型生產線,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環保水平。
范崗鎮 位于桐城市區南部,毗鄰市區,面積134平方公里,人口近7萬,轄19個村(社區)。合九鐵路、滬蓉高速、206國道貫通全境,龍眠河、掛車河奔騰穿過。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綜合發展改革試點鎮”、“中國刷業城”、“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安徽省制刷產業集群專業鎮”、“安徽省文明村鎮”、“安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2011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親臨范崗鎮楊安村視察。近年來,范崗鎮堅持“工業強鎮、宜居名鎮、生態美鎮”三大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實現快速健康發展。農業規?;洜I起步早,農業現代化水平高,為二、三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以各類民用刷、工業用刷、裝飾用材制造為主的裝飾產業,以汽車、火車、煙機、礦機配件制造為主的配件產業,以醫藥包裝、食品包裝制造為主的包裝產業,以外貿出口為主的服裝加工產業,構成了范崗鎮的工業體系?,F有各類工商企業和工商戶近3000家。2015年,在經濟持續下行壓力下,范崗鎮科學應對,攻堅克難,實現財政收入8238萬元。
金神鎮 位于桐城市東南部,東臨生態優美的4A級嬉子湖旅游風景區。北緊鄰桐城市經濟開發區,距桐城市區僅10公里,毗連長江水運,滬蓉高速穿境而過,合安九客專在金神鎮蓮花村建有??空?,區位優勢明顯,境內公路縱橫交錯,交通便捷。鎮域面積132平方公里,轄18個村,589個村民組,人口6.2萬。鎮區面積7.6平方公里。金神交通、通信發達,投資環境優越。多年來,全鎮上下緊緊圍繞“實力金神、生態金神、幸福金神”的發展目標,堅持“工業立鎮、工業強鎮”的發展戰略不動搖,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經濟社會始終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先后獲得了全國小城鎮綜合開發試點鎮、安徽省第一批擴權強鎮試點鎮,安徽省文明村鎮,安徽省產業集群專業建設示范鎮等榮譽。全鎮現有規模以上企業數42家,年產值79.5億元,連續八年獲得桐城市發展工業經濟金牌獎,是桐城“中國輸送機械名城”核心區。已形成輸送機械制造、電子玻纖、汽車配件、繅絲紡織等優勢主導產業。以安徽盛運集團、安徽攀登集團為龍頭,年產值過百億的輸送機制造產業集群,是鎮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安徽盛運集團是安慶市第一家民營企業上市公司,是全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排名前列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全鎮現有“金光、盛運、攀登”三個“中國馳名商標”,省級品牌15個。累計投入近億元建成占地近1500畝的金神工業集中區,現有入園企業20余家,實現工業總產值30億元。金神鎮是桐城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和淡水養殖基地。丘陵與圩畈相連,襟河帶湖,水面資源豐富,自然風光優美,被譽為“魚米之鄉”“生態之城”?!疤烨f大米”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鎮現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安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
嬉子湖鎮 地處桐城市東南,呈半島狀,三面環水,東鄰菜子湖、白兔湖,西鄰嬉子湖,行政面積134.7平方公里,其中環繞鎮區的湖泊面積76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56%,下轄9個行政村,現有常住人口24399人。嬉子湖鎮風景秀麗,旅游資源豐富,榮獲“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和“安徽省優秀旅游鄉鎮”等多項榮譽,現有國家4A級旅游區1個——嬉子湖生態旅游區、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1個——嬉子湖濕地公園。我鎮雙店村榮獲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稱號;水云間、三毛魚村榮獲安徽省三星級農家樂稱號;嬉子湖濕地公園、蟠龍灣景區榮獲安慶市十佳寫生基地稱號。嬉子湖鎮水產品資源豐富,全鎮養殖水面達10萬余畝,水產品年產量過萬噸,擁有2萬畝以上的有機魚養殖基地3個,有機魚制品加工企業2家。
孔城鎮 位于桐城市東部,與廬江縣、樅陽縣接壤,屬省級中心鎮。全鎮區域面積167.2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鎮區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轄20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9.1萬人,是桐城市的東部重鎮、經濟強鎮和人口第一大鎮。 “桐城八景”中“孔城暮雪”、“荻埠歸帆”、“桐梓晴嵐”三景出自孔城;鎮北有“江北小九華”之稱的著名佛教勝地——藻青山;鎮區內孔城老街,為華東地區保存最為完整、體量最大、原汁原味的一條老街;鎮內歷史文化名人輩出,有清桐城派作家戴名世、劉開、戴鈞衡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戴名世墓”位于鎮內清水塘村。 鎮內工商企業464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近8000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家,逐步形成以機械制造、建筑建材、紡織服裝等為主導產業;老街景點建設穩步推進,產業業態初步形成,對外宣傳取得實效,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接待功能逐步增強;全鎮共建有優質水稻種植示范基地10000畝,優質油菜種植示范基地2000畝,油茶6000畝。劉老根生態園、碧玉晴嵐生態園等一大批生態園林的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正成為孔城農業經濟的基石。
呂亭鎮 地處桐城市區東北部5公里,合肥安慶兩市中心地段,是桐城通往合肥經濟圈的重要連接點,與舒城、廬江二縣交接,區位優勢明顯。境內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206國道等三大交通動脈縱貫全境,公路網絡健全,交通便捷?,F轄15個行政村,人口6.3萬,其中建成區人口2.6萬人,鎮域積124平方公里,山川秀美,人文薈萃。屬安徽省首批擴權強鎮試點鎮、安徽省科技示范鎮、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安徽省家紡服裝產業集群鎮、安徽省農業產業化優秀鄉鎮、安慶市財政貢獻先進鎮、安慶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鎮。小花茶、板栗、花卉種植農民受益頗豐,生豬、河豚等地方特色優勢養殖項目規模不斷壯大,現代農業效應明顯。魯肅讀書亭、魯肅點將臺、魯肅試劍石、左光斗墓、洞賓泉、老鷹掌舵等地方特殊人文景觀,魯谼山革命暴動遺址、倪樓農會、尹寬墓、舒蕪墓、吳克正墓及潘玉良作畫的半天山居等歷史遺址和革命活動地,結合投入近3000萬元正在打造的谷林寺擴建工程,構成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群以羽絨制品、印刷包裝、絲綢紡織、木業制造、機械鑄造等五大支柱產業為主導,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大關鎮 位于桐城市最北部,是全國著名的“制蓋之鄉”、 “蛋鴨之鄉”,中國印刷包裝--制蓋產業基地、中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省級產業集群鎮,省森林城鎮。自三國時有古峽雄關之稱,宋、元、明、清時為桐城九鎮之一。始稱“北峽鎮”,清乾隆年間改稱“大關鎮”。1992年3月撤區并鄉時,分屬大關、卅鋪兩鎮。2006年9月區劃調整,成建制合并成大關鎮。制蓋包裝是大關鎮工業特色支柱產業,現擁有制蓋包裝企業60余家,主要產品有全塑蓋、全鋁蓋、鋁塑結合蓋、鋁塑防偽蓋和熱縮膜和金屬板彩印等;服裝制造加工是大關鎮出口創匯特色產業;蛋鴨養殖加工是大關鎮農業特色產業,蛋品加工企業8家,現有農業產業化企業25家。新農村建設生機凸顯,大關街、龍頭街、王集街、甑山街為支架,10余個中心村莊為擴展,與鎮區建設相得益彰。桐城小花茶、大關水碗、大關松花蛋、好運板鴨、卅鋪珍珠米、大關茶干、胡埠香糕、歧嶺粉絲等特色品牌,日益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增長點。隨著“農家樂”、“鄉村一日游”的開發,“紅色”的歐家嶺、奇妙的古洞崖、典雅的寄母山、美麗的五嶺湖等知名景點,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增添后勁。
唐灣鎮 位于桐城市西部邊陲,距市區32公里,東與黃甲鎮接壤,南與青草鎮毗連,西鄰潛山,北接舒城,平均海拔680米。全鎮國土總面積123平方公里,生態良好,其中山場總面積7.4萬畝,是本市主要林區;耕地面積4871畝,分布于北沖河、南沖河河谷。全鎮轄8個行政村,147個村民組,總人口13000余人。鎮政府駐地為唐灣鎮唐灣村。古鎮唐灣,民風淳樸,境內峰巒競秀,泉瀑飛流,擁有百丈巖、二姑尖、獅子巖、紅旗洞、泛螺寨等多處旅游景點。境內歷史遺存眾多,保存有多處明清時期的古村落、氏族宗祠和抗日民主縣政府等文物建筑。靈山秀水,孕育出唐灣豐富的物產資源,唐灣是桐城市食用菌生產基地和蠶?;?,是“龍眠綠芽”、“龍眠春翠”、“桐城小花”等名茶主產地,盛產板栗、油茶、獼猴桃等土特產品,筍干、蕨菜、金針菜、花兒菜、馬齒莧等山野菜資源豐富。近年來。家養土雞、黑毛豬等特色養殖已在本鎮悄然興起,豐富了人們的餐桌,深受消費者歡迎。全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有鐵礦石、花崗石、石墨、大理石等10多個品種,已探明的鐵礦石儲存量達800萬噸。2015年唐灣鎮立足山區實際,按照“本地抓生態,飛地抓經濟”的工作思路,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年實現GDP4.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4億元,財政收入1800萬元(含劃轉市經濟開發區的我鎮宜桐機械、金瑞塑膠等企業稅收),農民人均純收入7900元,科學發展觀綜合指標考核繼續穩居二類鎮第一名,圓滿完成了“十二五”目標。
鱘魚鎮 座落于桐城市東南隅,地處長江之濱,位于菜子湖出口處,通江之咽喉,周邊與安慶市迎江區、銅陵市樅陽縣接壤,為桐城市之飛地。轄桐江、內江2個居委會,面積2.81平方公里,人口1100人。鱘魚鎮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地方。境內產業主要有江海航運、船舶修造、水產養殖、繩網織造、成品油銷售,煤炭沙石銷售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其中長江和近海航運是鱘魚鎮的主導產業。2015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1132.85萬元,全面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5億元,同比增長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億元。
黃甲鎮 位于桐城市西部,西抵我市唐灣鎮、東臨文昌街道、南接范崗鎮,北臨舒城縣廬鎮鄉,屬純山區鎮。全鎮國土面積107平方公里,人口1.4萬,轄8個村162個村民組。山場12.8萬畝,水面7809畝。桐舒路和桐潛路穿鎮而過,鎮區距市中心10公里。境內有桐城最高峰——大徽尖、桐城最大的水庫——牯牛背水庫。榮獲省級生態鄉鎮稱號。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山場資源和林業資源豐富,盛產木材;水產資源豐富,牯牛背水庫盛產生態淡水魚;礦產資源以花崗石礦與石灰礦為主;特色農業主要以茶葉為主,高山蔬菜、瓜蔞子、板栗、中藥材、油茶等多種經濟作物也有所發展。2015年全鎮財政收入為541.7萬元;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482元; 2015年全鎮固定資產投資1.1億元;安徽中森生物科技公司和炬能碳生物能源公司落戶我鎮。全鎮農業主導產業為茶葉,2015年產量達166噸,產值6300余萬元,高山蔬菜、油茶、中藥材、瓜蔞子等多種經濟總產值達2000萬元。
龍眠街道辦事處 位于安徽省文都桐城市區東北,擁有12平方公里城區,30平方公里郊區新農村和39平方公里AA級龍眠山風景名勝旅游區。轄5個居委會,7個行政村,總人口5.5萬。區域經濟已形成以工業經濟為主體,第三產業和生態農業經濟齊頭并進,旅游、名優茶葉等特色產業經濟優勢突出的強勁發展態勢。是桐城市經濟總量最大、發展優勢最明顯的區域。
文昌街道辦事處 位處桐城市區西南部,主體為老城區,是桐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東、北以龍眠河為界與龍騰街道、龍眠街道毗鄰,西接黃甲鎮,南鄰范崗鎮。轄交通、石河、官橋、碧峰、大石板、汪洋6個村和勝利、建設、公園、西苑、文昌、三里、山水龍城7個社區。西北部為山區,東部為城區,南部為丘陵。國土面積55.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121畝??側丝?3294人,其中農業人口23947人。文昌人文薈萃,風光秀美。龍眠山雄峙西北,龍眠河傍境東流,境內旅游資源豐厚獨特。聞名遐邇的六尺巷、文廟、紫來橋、桐城文博館,移步可尋的瀟灑園、啖椒堂、勺園、左公祠等桐城派名人故居,無不彰顯桐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崩雪濺玉的披雪瀑、風光秀麗的仙龍湖、激情四射的活海歡樂水世界、香火興盛的一笠庵,無不令人流連忘返。文昌交通便捷,區位優越。滬蓉高速公路毗鄰而過,合九鐵路、206國道、桐潛公路、桐蘆公路貫穿全境。區域內路網縱橫,給排水、綠化、亮化、供電、通訊、環衛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城市服務功能完善。擁有百年名校桐城中學、桐城師專和二甲醫院桐城市人民醫院、省榮軍康復醫院、家和尊養等規模教育醫療養老單位;擁有仙龍湖度假中心、西郊公園、濱河公園、輝煌時代娛樂城和惠園、桐國秀水、中業廣場、世紀華聯等大型休閑娛樂、美食購物場所;擁有山水龍城、都市華庭、久陽春天、香樟園等新型住宅小區;建筑面積達23000平方米的市行政服務中心部門齊全、高效便捷。文昌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以文昌工業園為主體,全街道現有各類工業企業156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3家,基本形成了機械制造、包裝印刷、化工油墨、家紡服裝為主導產業的工業經濟體系;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街道經濟由傳統工業主導轉向現代服務業轉型階段,商貿物流、餐飲娛樂、養老家政、旅游、房地產等三產服務業已逐步成為街道的戰略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極;蔬菜茶葉、苗木花卉、生態觀光園等城郊型特色農業已成規模,盛產的“桐城水芹”系當地特色產品。2015年全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7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5億元;財政收入1.6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14290元,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5.9億元。街道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社會治安、城市創建等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龍騰街道辦事處 位于桐城市區東境,由省政府于2009年9月同意設立,2010年6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為市政府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駐龍池路8號,現轄錢莊、興元、桃元、大王、白馬5個社區,水源、東郊、望城、向前、坊正、新橋、高橋、蔡店、和平、陳莊、蔣山、澗橋12個村,轄區總面積85平方公里,人口5萬余人。境內農村生產生活設施正在逐步改善,農民收入逐年提高,和諧、文明、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在顯現。農業綜合開發,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也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征地、拆遷、安置工作是街道的中心工作,2015年全年共征地1532畝,拆遷584戶,拆除歷史遺留戶77戶,尤其是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在東部新區征地910畝,拆遷262戶,實現“遺留戶”為“零”的突破,為開發區和東部新區的建設提供了基礎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