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面積1552.74平方千米,人口74.9萬,現轄1個國家級開發區、12個鎮、3個街道、196個村民居委會、2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市)”“全國中部百強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中國塑料包裝產業基地”“中國農產品加工基地”“中國羽絨家紡名城”“中國刷業城”“全國電商示范百佳縣(市)”“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市)”“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國家園林城市”“安徽省制造業發展綜合十強縣(市)”“安徽省教育強縣(市)”“安徽省食品安全示范縣(市)”“安徽省雙擁模范城”等國家和省級榮譽20余項。2021年,全市實現GDP419.1億元,增速6.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7億元,增長8%;限上消費品零售額31.3億元,增長12.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9%;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375.7億元,增長12.9%。
桐城是文化之城。桐城古稱“桐國”,因其地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定名“桐城”,迄今已有1200余年。桐城素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享有“文都”盛譽,“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民諺流傳已久,“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一時傳為美談。這里文風昌盛,“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壇200余年,歸附作家1200余人,在中國文化史上蔚為高峰,其波瀾所及,幾遍海內,流風余韻,經久不衰,走出了方令孺、舒蕪、陳所巨等一批現當代著名作家。這里文化繁榮,號稱“黃梅戲之鄉”,嚴鳳英等杰出藝人為黃梅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巴┏桥伞蔽幕?、君子文化歷久彌新,“桐城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桐城文廟、文和園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名士輩出,涌現出“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方以智,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美學大師朱光潛,哲學大家方東美,革命家、外交家黃鎮,計算機之父慈云桂等眾多名人,先后走出了近3000名博士、近20名院士。
桐城是通達之城。桐城是通達之城。西依大別山,東臨長江,“抵天柱而枕龍眠,牽大江而引樅川”。西北群山重巒疊嶂、挺秀爭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傾降平緩,東南平原阡陌縱橫、織繡鋪錦。桐城素有“七省通衢”之稱,北至省會合肥90公里,南鄰安慶市68公里,是皖西南的交通樞紐和承東啟西的通達之地,屬合肥都市圈南翼門戶城市。合安九高鐵、合九鐵路、德上高速、滬武高速、合安高速、G206、G237、江淮運河縱貫全境,構成水陸交通干線網絡。城鄉道路相互連通,“四好農村路”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公交全面覆蓋,初步形成了以國省道為主線,以縣道為支線,鄉村道為連接線,布局合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桐城是產業之城。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智慧的桐城人憑借“跑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四萬”精神,闖出了一條“兩頭在外、全靠腦袋”的特色發展之路,創造了民營經濟的輝煌。多年來,桐城一直致力于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全面發力招商引資、央企合作、企業上市、暖企行動,形成了汽車零部件、綠色包裝、智能制造、醫藥健康等特色產業集群?,F代農業加快發展,富鋅糧油、“桐城小花”茶葉的品質和規模不斷提升。全市現有企業1.6萬多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39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4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7件,綜合實力連續多年位居安慶龍頭、全省第一方陣。
桐城是宜居之城。這里山水深秀,物產豐饒,“桐城小花”茶、桐城水芹菜、大關水碗、桐城豐糕等特產遠近聞名。境內有4A景區3家、3A景區3家,在嬉子湖,可盡覽湖光山色;在活海歡樂水世界,可享受人與水的親密接觸;在孔城老街,可領略千年古鎮的獨有風韻;在文廟和六尺巷,可體悟桐城崇文尚德的悠久歷史和先輩賢達的高風亮節。城鄉建設管理、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3.8%,主要河湖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水標準,全年空氣優良率達95.1%,PM2.5平均濃度保持在26微克/立方米左右,生態環境更加美麗宜人。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工業立市、創新強市、人文興市、開放活市、生態美市”不動搖,踔厲奮發、篤行不怠,著力把桐城建成全省知名、全國有影響力的優質產業集聚區、智慧縣域樣板區、文旅體驗優選區、生態文明示范區、共同富裕試驗區,在“進十強、沖千億”、打造“人文勝地、智造名城”新征程上書寫精彩華章!